
澳門——新落成的沙梨頭圖書館不僅因其龐大的圖書媒體藏量備受讚譽,更被譽為彰顯澳門豐厚歷史底蘊的城市活化典範。《澳門每日時報》刊載的馬克·奧尼爾專題報導,深入剖析這座圖書館如何成功將廢棄建築群轉化為內港社區蓬勃發展的文藝社交樞紐。
該文章詳述了圖書館從構思到落成的歷程,全文可於 此處閱讀。 文中指出,自2017年12月由前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先生及前文化局局長吳衛嗚先生主持開幕典禮以來,圖書館已迅速成為該區資產,每日吸引約700名訪客。
連通古今的橋樑
如今構成沙梨頭圖書館的七棟建築物可追溯至1930年代,最初作為該地區曾繁榮一時的造船廠的木材倉庫,隨著城市經濟轉型,這些建築逐漸荒廢,2010年,文化局提出具遠見的修復計劃,使這處歷史建築免於拆除命運。
這項耗時六年、耗資2600萬澳門元的修復工程,是凝聚熱忱與精工的匠心之作,建築師林佳宏在專題報導中闡述了工程背後的理念:「在空地上興建新樓最為簡便且成本較低⋯⋯但毫無特色可言,缺乏歷史底蘊,這片遺址的價值遠勝新建樓宇。」
這個細緻的活化工程包含保留原始外觀、修復填海土地上的地基,並將歷史元素如舊木門窗融入新設計,林先生說:「故事仍在延續,我們期盼它能代代相傳。」
滿足現代社區需求
設立圖書館的決策源於明確的社區需求,讀者服務及推廣部主管羅志強在文章中指出,現有的紅街市圖書館空間過於狹小,難以充分服務該區域,沙梨頭圖書館的落成,實現了文化局之「讓每位居民步行5至10分鐘即可抵達公共圖書館」的目標。
新圖書館佔地1,130平方公尺,橫跨三層樓,提供170個座位,館藏包含14,000冊書籍、4,100件影音資料,以及來自全球的79種報紙與643種雜誌,藏書量令人讚嘆,館內設有戲劇與音樂專題藏書區、多媒體專區、會議室,並配備電梯與恆溫系統等現代設施,所有空間皆與歷史建築外觀完美融合。
社區新篇章
沙梨頭圖書館堪稱融合歷史與現代的典範之作,從清晨排隊取報的長者、午休時段的專業人士,到午後造訪的學生與家庭,各年齡層民眾皆將這裡視為生活日常。
現誠邀您親身感受這座承載澳門歷史的瑰寶,沙梨頭圖書館現已開放公眾使用,持續以社區基石普出新篇章。
更多開放時間等資訊,請瀏覽: 澳門公共圖書館資訊網
關於沙梨頭圖書館:
沙梨頭圖書館由澳門文化局管理,坐落於七棟精心修復的1930年代建築群中,作為社區樞紐專精戲劇與音樂典藏,融合歷史建築風貌與現代圖書館服務,獨樹一幟。